当前位置:首页行业

国君宏观:三大视角探索中国出口的长期线索

发布时间:2023-08-14 08:43:01来源:金融界

导读


(资料图)

出口承压之下,我们试图从三大视角,寻找中国出口的长期线索:占全球份额仍将小幅下降,但出口目的地将更加多元化,对发达经济体依赖度降低,占新兴经济体进口份额在中长期将继续提升。产业链角度下,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将继续外迁,但“供应链密集型”产业难以外迁,电气机械、化工品、交运设备等将对出口贡献加大。

摘要

1、本周聚焦:从三大视角寻找中国出口未来的长期线索

(1)出口目的地:更加多元化,对发达经济体依赖度降低,新兴经济体占比稳步提升。中国出口目的地正在更加多元化,2000年至2023年,中国对美、欧、中国香港、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出口占比从81%下降至52%,下降约30个百分点。而对东盟、拉美、中东、中亚、非洲、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出口占比明显提升,其中东盟提升最明显,大约上升10个百分点。往后看,伴随着全球供应链重构,预计中国出口目的地将进一步多元化,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仍将是中国未来出口的主要增量方向。

(2)占全球份额:整体仍将回落,占新兴市场进口份额更有韧性。伴随着海外复工复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,中国占全球进口份额的比重出现回落,截止2023年5月,中国占主要经济进口份额已经较疫情期间的高点回落约1.3个百分点。内部结构来看,中国占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进口比重下降明显,但对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下降幅度较小,其中俄罗斯和沙特甚至还在继续提升。

(3)产业链外迁: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趋势明显,但“供应链密集型”产业难以外迁,甚至还在不断强化。纺织服装、鞋帽箱包、电子通信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和以原材料、矿物燃料等资源密集型产业,在2014年之后,伴随着国内比较优势的转变,上述产业的外迁趋势明显。但电力机械、化工产品、交运设备等“供应链密集型”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,对上下游产业协同、基础设施和工人素质等要求都较高,外迁的难度极大,预计将成为未来中国出口的主要贡献力量。

2、国内经济:物价抬头,基建投资升温

(1)上游:原油价格持续上涨,南华焦煤指数回升;

(2)中游:动力煤期货价格持平,水泥价格延续下跌,螺纹钢价格下降;

(3)下游:土地成交面积大幅回升,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乘用车销量显著回落,上海地铁客运量小幅下降;

(4)通胀和金融:猪肉价格上涨,蔬菜价格大幅回升,南华工业品价格基本不变,短期利率显著回升,长期利率与前期持平;

(5)三大需求: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基建投资回温。

3、下周关注数据方面,下周中国将公布经济数据和MLF数据,美国将公布零售数据和工业产出数据。欧元区、英国和日本将公布CPI数据。事件方面,美联储将公布货币政策会议纪要。

目录

正文

1. 本周聚焦:从三大视角寻找中国出口未来的长期线索

1.1 出口目的地:更加多元化,对发达经济体依赖度降低

2000年至2023年7月,中国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并未出现变动,但排序和各自占比发生巨变。2000年,中国(内地)前五大出口目的地排序分别为美国(21%)、中国香港(19%)、欧盟(含英国)(18%)、日本(16%)和东盟(6%),至2023年7月,中国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仍是上述五大地区,但排序和占比发生巨变,排序分别是欧盟(含英国)(16%)、东盟(16%)、美国(15%)、中国香港(8%)和日本(5%),其中东盟占比上升最显著,占比提升约10个百分点,而中国香港和日本占比下降最明显,分别下降11和12个百分点。

2000年至2023年7月,中国出口目的地更加分散化。同期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占中国内地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81%降至2023年7月的62%,下降约19个百分点,显示中国出口目的地更加分散化。

2000年至2023年7月,对发达经济体依赖度下降,对新兴经济体依赖度上升。2000年发达经济体(美国、欧盟(含英国)、中国香港、日本、韩国、中国台湾)占中国出口比重的约81%,而2023年7月,这一比例下降至52%,下降29个百分点。其中日本占中国内地出口比重下降约12个百分点,中国香港(对发达国家的转口贸易)占比下降约11个百分点,美国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,欧盟(含英国)小幅下降2个百分点,同期东盟占比上升约10个百分点,中东和中亚地区上升5个百分点,拉美上升4个百分点,非洲和印度上升3个百分点,俄罗斯上升2个百分点,显示中国出口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度下降,而对新兴经济体依赖度上升。

分贸易伙伴来看,可以大致分为六个阶段:

第一阶段(2000-2007):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快速打开增量市场,体现为欧盟(含英国)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,同时东盟、拉美、中东中亚、非洲、印度等新兴市场占中国出口比重也快速上升。上述地区更多地代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增量市场(例如2000年中国占欧盟进口比重仅约3%、占俄罗斯仅约3%,而占日本进口比重的14%),由于增量市场的快速扩张,导致此前存量市场的比重的相对下降,例如日本占中国出口比重快速下降。同时由于WTO的各项优惠措施,中国内地借助中国香港进行的转口贸易的必要性大幅下降,中国香港占中国内地出口比重也快速下降。该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速,因此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大体保持稳定。

第二阶段(2008-2013):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冲击幅度更大,造成中国对美欧出口比重大幅下降,但东盟、中东中亚、拉美、非洲、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占比快速上升。金融危机首先对美国造成严重冲击,经济增速快速下滑,使得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是最先下滑的,同时下滑速度较快。此后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后续欧债危机,造成欧元区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二次探底,使得欧盟占中国出口比重在金融危机后缓慢下降后,在欧债危机期间快速下降。由于中国香港是中国内地产品销往美欧的中转站,美欧经济的下滑带动中国香港占中国内地出口比重的快速下滑。在2008年至2013年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危机期间,美欧受到的冲击幅度远大约新兴经济体,因此东盟、中东中亚、拉美、非洲、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占中国出口比重,在该阶段也快速上升。

第三阶段(2014-2018):两次危机之后,美欧经济出现缓慢复苏,使得美欧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出现缓慢回升,而同期东盟、拉美、中东中亚、非洲、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占中国出口比重大体保持稳定,部分新兴经济体甚至小幅下降。同期中国香港和日本占中国内地出口比重则继续下降。

第四阶段(2019-2020年3月):中美贸易战的冲击,使得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出现明显下降,而东盟、中东中亚、非洲、俄罗斯占比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,其中东盟提升幅度最大。中美贸易战使得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从高峰时的19.3%,跌至16.3%,占比下降3.0个百分点。而同期东盟、中东中亚、非洲、拉美和俄罗斯则分别上升1.9、0.5、0.3、0.1和0.1个百分点,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美国的替代。

第五阶段(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):全球疫情期间,海外主要经济体停工停产,而中国凭借着国内疫情最先得到控制,同时拥有全产业链、供应链的竞争优势,对其他经济体形成供给替代,其中对美国替代最明显。该期间对美国出口占比提升约1.5个百分点,而其他经济体由于替代程度不及美国,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,其中中东中亚、欧盟、日本、日本和韩国占比分别回落0.7、0.6、0.4、0.4和0.2个百分点。

第六阶段(2021年4月至今):出口份额回吐叠加发达经济体下行周期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。2021年4月,海外主要经济体疫苗已经开始大规模接种,复工复产快速推进,使得中国出口份额快速回吐,由于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提升最明显,疫后回吐也最明显。此外,由于发达经济均先后开启了货币政策紧缩进程,造成发达经济体经济动能快速回落,因此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占中国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,而东盟、中东中亚、拉美、非洲、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韧性相对较强,占中国出口比重出现快速上

1.2.份额:整体仍将回落,占新兴市场进口份额更有韧性

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总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,但疫后对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走势分化明显。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在2001年入世之后快速上升,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有所波动,但整体仍然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。但2016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再次下探,由于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依赖度较高,使得出口份额出现小幅回落,此后又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,份额进一步下探。但到2020年上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,由于海外受疫情冲击严重,停工停产,而国内得益于优先控制住疫情,同时又具备较为齐全的产业链,形成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替代效应,份额再次出现快速上升。但到2021年中,由于海外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和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,叠加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,中国份额再次出现回落。

分经济体而言:

(1)美国: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,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,迅速打开美国市场,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,占其总进口比重快速上升,这一趋势持续至2018年初。但随后的中美贸易冲突,以及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,使得中国产品占美国进口比重快速下降。但随后2020年疫情爆发,中国凭借着全产业链优势再次抢占市场份额,占美国进口比重出现快速回升。但随着海外疫情缓解和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,以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,中国美国进口比重又开始快速下降,截止2023年6月,已经较2018年初的高点下降了6.9个百分点至14.9%。

(2)欧盟(含英国):2000年后,中国产品占欧盟进口比重也出现快速上升,但在2012、2013年附近由于欧盟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中国占欧盟进口的比重小幅下降,后续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退潮,中国占欧盟进口比重又出现小幅回升。2020年疫情爆发后,中国产品形成对其他经济体的供给替代,占欧盟进口比重快速飙升,后续随着海外疫情缓解和复工复产的推进,中国占欧盟进口比重又开始缓慢下降。截止2023年5月,中国占欧盟(含英国)进口从疫情期间的高点回落了约2.8个百分点,至17.1%。

(3)日韩:中国占日韩进口比重走势大体一致,在2000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,占比快速上升,在2008年至2015年占比大体保持稳定,而在2015年至2016年,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呈下跌趋势,因此大宗商品国家占日韩进口比重下降,因此中国占比有所上升。2017年之后,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,中国占比再次下降。但在疫情期间出现快速回升,但疫后又再次出现回落,其中日本回落最明显,截止2022年6月,中国占日本进口比重从前期疫情期间的高点已经回落了5.6个百分点至21.3%。相比之下,占韩国进口比重仅回落2.4个百分点至21.5%。

(4)新兴经济体:中国占东盟进口比重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,即便在疫后受海外复工复产影响,中国占东盟进口比重也只是下幅下降了1.5个百分点,整体上仍维持高位。而中国占俄罗斯和沙特的进口比重,则呈现线性上升趋势,甚至几乎不受疫后海外复工复产的影响。

1.3.产业链外迁:哪些要“走”,哪些要“留”

有三个视角能够观察产业链外迁,哪些产业要“走”,哪些产业要“留”。

中国产业链转移视角一:各出口产品的全球份额。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,按SITC分类标准,中国各主要出口产品占全球份额均出现明显上升,其中化工产品、制成品、机械设备、运输设备、纺织品等均保持上升趋势,出口占全球份额在2021年再创新高。但服装衣着、鞋靴、旅行箱包、家具、电子通信设备(其中的装配产业链)等劳动密集型产品,占全球出口份额在2014年或2015年前后触顶,此后出现缓慢回落,反映出中国上述产业的外迁趋势。

中国产业链转移视角二:中国出口结构的内部调整优化。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,中国出口结构内部也在不断调整优化,其中电力机械、机械设备、化工品、运输设备等产品占中国出口比重不断提升,而食品饮料、原材料、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,纺织品,服装衣着、鞋靴、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总体下降,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相对于电力机械、机械设备等其他产业,劳动密集型、初级产品生产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,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步下降,全球产业分工的动力也将促使上述产业从中国向外迁移。

中国产业链转移视角三: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。从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变化来看,2010年至2021年,外商明显增加了在商业服务、科技研发、信息产业等服务业的投资,但在制造业上的投资占比明显减少,下降幅度超过25个百分点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,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要素成本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,外商更愿意投资商业服务、科技研发、通信计算机等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,而逐渐降低对低端制造业的投资比重。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来看,2010年至2021年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制造业、通信计算机组装等方面的占比明显增加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部分制造业产业外迁的趋势,将部分低端制造业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国家。

2. 国内经济:物价小幅升温,基建投资回升

从上中下游角度来看,上游原油价格持续上涨,南华焦煤指数、阴极铜期货收盘价格回升,Mylpic综合矿价指数和国内铁矿石港口库存量下跌。中游动力煤期货价格持平,水泥价格延续下跌,螺纹钢价格继续下降。下游土地成交面积大幅回升,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乘用车销量显著回落,上海地铁客运量下降。通胀方面,猪肉平均价、批发价上涨,蔬菜价格大幅回升,南华工业品价格基本不变。金融市场方面,短期利率显著回升,长期利率与前期持平,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,美元指数延续上涨。

上游:原油价格持续上涨,南华焦煤指数、阴极铜期货收盘价格回升,Mylpic综合矿价指数和国内铁矿石港口库存量下跌。8月11日当周,原油价格持续上涨,同比跌幅扩大,南华焦煤指数回升,炼焦煤总库存基本持平前期,Mylpic综合矿价指数下跌,国内铁矿石港口库存量持续下跌,阴极铜期货收盘价格在连续两周上涨后回落。

中游:动力煤期货价格持平,水泥价格延续下跌,螺纹钢价格继续下降。8月11日当周,动力煤期货价格连续四周持平,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持续下跌,螺纹钢价格继续下降,唐山钢厂产能利用率、高炉开工率、焦化企业开工率上升。

下游:土地成交面积大幅回升,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乘用车销量显著回落,上海地铁客运量下降。8月11日当周,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占地面积大幅回升,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厂家零售乘用车当周日均销量显著回落,上海地铁客运量有所下降。

通胀:猪肉平均价、批发价上涨,蔬菜价格大幅回升,南华工业品价格基本不变。8月11日当周,猪肉平均价、猪粮比价延续上涨,猪肉批发价小幅上升,蔬菜批发价大幅回升,南华工业品价格基本持平前期。

金融:短期利率显著回升,长期利率与前期持平,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,美元指数延续上涨。8月11日当周,短期利率显著回升,10年国债利率基本持平前期,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大幅回落,国债期限利差大幅下跌。汇率方面,人民币对美元近两周持续贬值,美元指数延续上涨。

从需求端角度来看,消费端,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二手房挂牌价格下跌,出售数量回升,其中一线城市回升幅度最为显著。投资端,基建投资回暖。出口端,运价指数变化不一,外需修复仍有一定压力。

消费: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二手房挂牌价格下跌,出售数量回升,其中一线城市回升幅度最为显著。8月11日当周,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下跌,其中一线、二线、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均在下跌,义务小商品价格指数持平前期。二手房市场上,全国二手房挂牌出售价格延续下跌,出售数量大幅回升,其中一线城市回升幅度最为显著。

投资:基建投资回暖,石油沥青开工率、玻璃期货结算价上涨。8月11日当周,建材综合指数下行,石油沥青开工率持续提升,玻璃期货结算价格略微提高,浮法平板玻璃市场价持平。

出口:运价指数变化不一,外需修复仍有一定压力。8月11日当周,CBCFI、BDTI略微上行,CCBFI、BDI、BCTI小幅走弱,CCFI大幅提升,CICFI显著走弱。

从产业链角度来看,农产品价格几乎全部上涨。石油化工价格总体上升,黑色产品、有色产品价格总体走跌。汽车产业链景气度回暖,电子机械有所下跌,动力煤价格持平。

农产品价格几乎全部上涨。8月11日当周,从期货收盘价来看,除棉花、油菜籽价格持平,棕榈油、CBOT大豆价格下跌外,其余农产品价格均呈上涨态势;从CBR现货价格来看,家畜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,油脂价格小幅提升。

石油化工价格总体上升,黑色产品、有色产品价格总体走跌。8月11日当周,大多数石油化工产品期货收盘价上升,除甲醇价格小幅下降外,其余产品价格均在上升,中国盛泽化纤价格指数小幅上涨,OPEC原油价格延续上行。黑色产品方面,基本所有产品的MySpic指数均呈下降态势,但下降程度不一;库存方面,黑色产品库存量均有所上涨。有色产品方面,金、银价格持续下跌,铝、铅、锌、镍、铜、锡的LME期货价格全部下跌,LME铝总库存持平前期,LME铜总库存持续下跌。

汽车产业链景气度回暖,电子机械有所下跌,动力煤价格持平。8月11日当周,汽车方面,钢胎开工率、半钢胎开工率上涨。电子机械方面,费城半导体指数显著下降,DXI指数小幅下跌。能源方面,动力煤期货价持平,欧盟排放配额价格小幅回升。

3. 下周关注

数据方面,下周中国将公布经济数据和MLF数据,美国将公布零售数据和工业产出数据。欧元区、英国和日本将公布CPI数据。事件方面,美联储将公布货币政策会议纪要。

4. 风险提示

美国经济韧性超预期,美联储加息超预期。

本文源自:券商研报精选

Tag关键词:

更多精彩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