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清高,我了不起,但是我没钱。
(资料图片)
没钱就不行,真的不行。
其实我从未感觉到生活拮据。小时候社会整体经济不发达,也都没什么物欲,毕竟还有人吃饱穿暖都成问题。父母是厂里双职工,经济条件在小城中横向对比应该算中上了,不过从绝对值来说还是得节俭——当然了节俭是美德,即使很宽裕我觉得也还是应该节俭——除了鸡蛋壳用来养花,淘米水、洗菜水也得重复利用,比如冲厕所。饭菜更是不能浪费的,碗里不能剩一粒米,堂弟小时候还为此被批评过,我是已经养成习惯,即使现在也尽可能光盘,不过实在鸡肋的弃掉已不可惜了。用水用电都注意不要浪费,衣物用品也都很爱惜。回想起来,一直有父母遮风挡雨,我好像从来没在经济上感到过压力,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源自父母以身作则和潜移默化,而不是环境倒逼和惩戒。
节流和开源是一体的,我受到的管束在我所认识的同龄人中是最少的,几乎形同放任。家庭环境虽然宽松,但我从小多多少少还是有紧迫感。大下岗那阵,母亲跟我说,厂里某某下岗了,那么大高个的男人,买菜低声下气的,跟贩子讨一点点价钱。我就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了好好学习的意义,没本事会很惨。现在不管怎么说,买菜不用太在意价钱了——只要不去买什么有机蔬菜。大约是上小学时,父亲严肃地跟我谈过话,跟我说要好好学习,长大了要能养活自己,时隔多年我仍很清晰地记得,父亲说他和母亲双职工养我是一点问题没有,甚至可以吃香喝辣,哪怕他们老了以后,也有退休工资,钱会少一点,养活我也够了,但是他们总会老的,确切地说总会死的,那时怎么办?在我印象中那是我第一次被当成可以交流的对象认真对待,父亲认为当时的我“懂事”了,可以明白道理了,他的话对我触动也很大。当时还没有买很多套房当包租公的生存路径,家里也没那个条件,我自然只有在心无旁骛地往独木桥卖力。
小时候看电视剧看到当铺,问父母是什么意思,父亲说他和母亲年轻时有一次旅行途中出了意外,钱不凑手还典卖过一个皮箱。电视剧里还有估衣铺,这就更没见过了。倒是铜钱小时候见过真货,一吊钱已忘了是什么通宝。在家里见过粮票,塑料的,听父母说那凭票供应的日子,据说还有别的票,布票工业票什么的,粮票还分全国票和地方票,出差可领全国票,用出去找零回来的一般是地方票,搞得跟美元和越南盾似的。还在家发现过集邮册,自己也收集过一些来玩,外公是真的集邮家,有很多收藏,他老人家去世后还有人问他的藏品怎么分的。
小的时候分币还在用,角币很常用,新华书店门口停自行车1角钱,后来有一次父亲和我一起去,买了书出来收费的说“两挂车子四毛钱”,父亲说“两挂车子两毛钱”,出门是得带些铅角子的。1元钱就不算小了,对小孩来说。当时用的还是第四套人民币,100元正面是四位领导人头像,在家里见过旧版的人民币,听父母说以前最大就10元,“大团结”拿出来是很气派的。还有一些纪念币,大多是各种1元硬币,我当时就想这谁会花呢?我可舍不得。
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过捐款,为什么事情忘了。现在想想真是够可以的,什么事啊都弄到需要小学生捐款的程度了?而且捐的还不少,一人至少5元。发小当时只有一张10元,商量跟我合捐,我脑子比较整没明白他的意思,拿着他的10元捐了,又拿出我自己的5元,他赶紧把我拽下来了,让我把5元钱给他,这样算我们俩各捐了5元。我有三个存钱罐,一只黄色的塑料狗、一只陶瓷猪、一个塑料飞碟可以拧发条转的。听父亲说以前的存钱罐只有一条小缝,有闲钱了放进去不容易拿出来,只进不出存下钱来,到要用钱的时候就打碎。我三个存钱罐都沉甸甸的装了不少硬币,基本没怎么用,平时父母也不发零花钱,偶尔要用钱只要开口都会给,或者跑腿买个东西,找零就归我了。叔叔有次看到我把找回来的零钱给父亲,说可以多报些账,自己就可以留下一点,不过我觉得没必要吧。
当时常提“奔小康”,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“小康”是什么意思,社会经济发展得快,现在这个词已不太常见了。上中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,仍可隐约感觉到物质在丰富起来。小升初那年被拿来做小白鼠试“就近入学”,近的初中校风太差,父母花钱让我上了一所民办,学费大约一两千元,算是挺贵了,还考虑过更贵的私立,可能要八千,那就太贵了而且远。中午下雨回不了家,就和同学搭伙在学校旁边小饭馆吃饭,一人3元,五六个人能吃得很不错。因为初中化学竞赛得了奖,高中第一学期免了学费800元,作为老家第一的名校,计划外招生的赞助费当时已经好几万了,母亲说我也算给家里省钱了。
看牛群冯巩有个相声《瞧这俩爹》,讲到“不要钱了,给我办个存折吧”大家都笑了,我摸不着头脑,问母亲什么是存折,母亲解释说钱很多了存在银行里才需要存折。我是没有过那么多钱,压岁钱都借给父亲炒股去了,是真的借,后来都还给我了。考上大学,连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来一张银行卡,从此我也是有卡和银行账户的人了。那时各种手续费还很多,转账打钱也不方便,父亲说这个手续费还是要省的,于是每次开学前会给我一大笔现金,让我自己存到卡里,交学费和当生活费使用。主要是也可以省,对我比较放心,父亲说到他一位同事,也是儿子在外上大学,每周打一点钱到儿子卡上,甚至都不敢按月给,多给一点马上花掉。大学学费记得是4600元,住宿费1200,生活费我虽然没有特别去省但花的很少,每月400出头,比我还少的就只有贫困生了。
因为报了个冷门专业,大学第一学期还领到了奖学金,一千或是两千记不清了,只要第一志愿报的都有,系里总共五位,忘了当时是什么原因了,系主任还带着我们进城去取钱。可惜后来再没凭本事拿过奖学金。上大学时消费基本是饭卡,银行卡好像完全没刷过,大三时在家门口银行电汇买了笔记本电脑。考上了研究生读研不收学费,还有助研费拿,基本自给自足了,还有钱去看电影——主要是搬进城里校区也方便了。游学花了一大笔钱是家里支持的,不过比预想中少,小半年连机票在内总共用了五六万左右,中途取钱很方便,在便利店可以直接银联卡取现,回程时在机场兑回人民币,还有些零钱不够换,也不知放哪去了。现在看看,花得并不多,非常值。
工作后工资不高,不过靠单位宿舍和食堂,温饱有余还可以存下一点钱。办了张信用卡,从不逾期、从不分期、从不透支,后来被推荐办了好几张杂七杂八的卡,这两年陆续注销了。刷的最多的反而是医保卡,虽然机制上没办法,每个流程都得划价交钱,好在至少过程上还算简单方便。
辗转到现在这个城市,换过两份工作,挣的钱不多但也不算很少,我是很满足了,即便考虑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很多要用钱的地方。现在普遍的生活水平已经比二三十年前高了很多,可能是因为媒体的发达,有人见识到了奢侈,便不甘于仅仅小康了。不过我也说不了别人,平时一副淡泊的样子,如果真的窘迫了,我想我是做不到安贫乐道的。
钱这个东西啊。
更多精彩
八字起名
公司起名
生肖星座
2022-12-07 16:33:21
起名宝典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