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民俗活动有哪些
(相关资料图)
1、赛龙舟
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,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。已流传两千多年。史书记载,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。由此可见,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,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。
2、佩香囊
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小巧可爱。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,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。
3、悬艾
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环、佩饰,美丽芬芳,妇人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
4、悬钟馗像
钟馗捉鬼,是端午节习俗。在江淮地区,家家都悬钟馗像,用以镇宅驱邪。唐明皇开元,自骊山讲武回宫,疟疾大发,梦见二鬼,一大一小,小鬼穿大红无裆裤,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绕殿而跑。大鬼则穿蓝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掉其眼睛,一口吞下。
5、点雄黄酒
雄黄也是一种药材,据说能杀百毒。所以在端午节时,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,在小孩的耳朵、鼻子、脑门、手腕、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,据说,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、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蜘蛛等不上身。
6、放纸鸢
纸鸢,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,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,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,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。在中国南方一带,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“放殃”。
7、拴五色丝线
中国传统文化中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"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"被视为吉祥色。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,曾是很流行的节俗。传到后世,即发展成如长命缕、长命锁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,制作也日趋精致,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。
8、打午时水
午时水,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。端午节"打午时水”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。重午日的午时,阳上加阳,所以“午时水”有“极阳水”、“龙目水”、“正阳水”之称。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,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,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,具有辟邪、净身、除障的效果。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,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。有谚语道:“午时洗目,明到若乌鹙”,又说“午时水饮一嘴,较好补药吃三年”。
9、浸龙舟水
端午前后的强降水,人们称之为龙舟水、端阳水、发龙水、龙降水等,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,有辟邪作用。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。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、和风化雨的主宰,龙飞天,行云布雨。自然现象上,每年的端午节前后,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,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、福建、海南交汇,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。当端午强降水来时,江河水位迅速上涨,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。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,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,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“大吉水”,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、事事顺心。
10、佩豆娘
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,多见于江南。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。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,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。《清嘉录》引《唐宋遗纪》云:“江谁南北,五日钗头彩胜之制,备极奇巧。…加以幡幢宝盖,绣球繁缨,钟铃百状,或贯以串,名曰豆娘,不可胜纪。”
更多精彩
端午节民俗活动有哪些 端午节各地民风民俗汇总
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增高是什么问题_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高是怎么回事
我要抱着你不让你走歌词_我要抱着你不让你走
2023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6人
快资讯:耳念珠菌能治好吗
金牛男是比较看重钱的 但对于喜欢的人非常舍得花钱只为对方开心
十有八九的水瓶女都会认为男生就应该给女生花钱 不舍得花钱肯定不代表爱自己
处女座表达喜欢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送礼物 想把一切好的东西送给对方
最后不管是谁提出来的分手对于处女座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 反而如释重负
天蝎座是个不喜欢给自己找麻烦的人 有了喜欢的人之后绝对不会乱搞暧昧
黄灯抢行酿事故,全责!|春季守护行动
白羊女决定要放手的时候就会每天很晚才回家 因为不想要看到对方的脸
金牛女并不是那种喜欢拖拉的人 不爱了会选择直接跟对方摊牌这样两不耽误
双子女不会主动提出分手 因为不希望自己背负有任何的愧疚心理
巨蟹女想要放手了之后她们的态度就会变得很冷淡 连跟对方说话都会心烦
在不喜欢对方之后狮子女时常都会怀疑自己当初的眼光 后悔自己的选择
名侦探柯南ova顺序
在处女女看来对方的事业是比自己的要重要许多 愿意为了对方牺牲自己的事业
天秤女有喜欢查对方手机的习惯 当想要放手的时候哪怕手机放在面前她都不看
如果对方死缠烂打不想放弃的话 天蝎女就会故意跟其他异性特别的亲密
八字起名
公司起名
生肖星座
2022-12-07 16:33:21
起名宝典
返回顶部